今年,哈密市科技局、市科协驻伊州区东郊开发区管委会幸福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以推行脱贫攻坚“实名制”为抓手,以巩固脱贫成效为目标,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结合幸福村实际,着力推进转移就业、发展产业等,切实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脱贫成效不断提升。2020年,脱贫户人均收入1.4万元,较上年增收3000多元。
转移就业扶持
工作队和村“两委”依托临近工业园区的位置优势,将部分农牧民从一产转移到二、三产就业,安置在工业园区建营康成、新疆王液、唱歌的果等企业就业。利用扶贫商铺,鼓励自主创业,目前已开业的21家商铺运营正常,收入逐步提高。积极引进打馕工场、纸品加工厂等小微企业,就地就近解决脱贫人口就业,有效利用扶贫商铺的硬化场地,组织开展农村集市,聚拢扶贫商铺人气,增加扶贫商铺商户的收入。做好社会兜底保障,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年龄偏大的搬迁户在本地就业,全力做好搬迁农牧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动态跟踪,及时掌握脱贫家庭劳动力就业情况和收入动态,重点关注就业稳定性不高的人员,落实专人负责,定期跟踪,掌握实时动态,一旦出现失业风险,及时研判,制定措施,帮助多渠道解决就业。目前,有就业愿望、可外出就业的419人全部实现就业。
发展产业扶持
针对部分搬迁农牧民不会种地、不愿种地,土地种植收益不高的情况,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公开竞标的形式,将土地集中统一流转给地宝实业公司,流转后人均固定增收1050元,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外出就业。东郊开发区易地搬迁安置的主要以牧民为主,擅长养殖,东郊开发区管委会发挥牛羊棚圈项目效益,将新建的78座养殖棚圈分配给搬迁户使用,同时帮助协调租用哈密长河集团牛羊棚圈并由原乡(镇)给予一定补贴,充分利用村民的养殖技能发展养殖业,促进居民增收致富。
金融扶贫添活力
工作队积极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工作,增强群众对小额信贷政策的了解,特别是引导已享受小额信贷政策的28户建档立卡脱贫户用好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做好小额信贷需求摸底、成立“联查小组”,对小额信贷需求户进行分析研判,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定期对贷款人生活和产业经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和跟踪监督机制,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防止信贷资金用于非产业发展用途,发挥小额信贷效益,充分激发群众发展产业活力。目前信贷户使用小额信贷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牛、骆驼、羊以及扩大打馕店,购买加工设备等,初步预测每户可增加收益1000元,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消费扶贫促增收
工作队和村“两委”高度重视消费扶贫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先后帮助村民艾尼瓦尔·阿不力孜推销了1000多箱鲜葡萄,增收2万多元;帮助村民胡尔曼·夏克热曼销售手工艺品90多件,增收9000余元。疫情防控期间,针对群众西瓜、葡萄、蔬菜等销售问题,积极上报有关部门,并多方与企业、社会组织联系,帮助销售蔬菜、葡萄、西瓜等农副产品100多吨,销售额达40余万元
积极发挥后盾作用
市科技局作为后盾力量,积极安排8万元科技扶贫项目,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建档立卡脱贫户60头牛进行优化饲养和品种改良,其中成功改良38头牛,每头牛可增收3000至5000元;选择36户建档立卡脱贫户为庭院经济种植示范点,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种植西红柿、辣椒、豇豆等蔬菜,促进庭院经济发展,助推村民增收致富。市科协积极争取自治区科协25万元专项资金,申请幸福村农业园区“宝地科技小院”项目;投资2万元对幸福村公共区域的5000棵果树进行嫁接;邀请市畜牧工作站高级畜牧师有针对性地对村民开展牛羊养殖技术现场培训。(克衣木·卡德尔)(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第90届奥斯卡提名名单正式揭晓 爱奇艺斩获16部影片中国地区线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