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隋二龙赵蓓蓓
7月30日早上6点,在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换热站。
“抓紧检修,天气预报说这两天有雨,千万别影响生产进度。”焊工丁照民一边忙着进行管道更新焊接,一边对身边的俩徒弟说道。
50岁的丁照民是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业分公司的一名焊工。从业32年,凭借刻苦钻研精神,被誉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累计完成创新成果700多项,总计创收效益1000余万元。
每次见到他都是在生产车间忙来忙去。当与记者聊起工作时,不善言谈的他立刻精神起来了,话语间那份对工作的热忱与执着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
前段时间,丁照民的母亲患病,恰赶上单位比较忙,他让妻子先去照顾。同事听说老人患病的消息,便劝他请假,丁照民执意先干工作。经过紧张检修,他终于忙完了手里的工作,才赶往长春的医院。
为了做好焊接工作,丁照民放弃了很多,也默默付出了不少。尽管工作辛苦,但是家人都很理解支持。
丁照民出生于工人家庭,很早就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一名焊工。“宁可身受累,不能脸受热。”这是丁照民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前辈们工作的严谨性深深地影响着他,时刻鞭策着他要好好工作。
工作之余,丁照民经常拿着废料练,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傅请教,像着了魔一样学技术,在很短时间里就掌握了焊接基本技能。凭着一股不甘人后的精神,多次获得省、市技能比赛第一名。
为提升专业技能,丁照民经常跑到其他岗位观摩请教,陆续学会了铆、钳等技术,还自修了机械制造设计专业大专及本科课程,成为一名复合型高技术人才。
在一次试生产中,由于壳体铸造精度高、腔体复杂且铸壁较薄,导致废品率居高不下。丁照民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摸索出一种新的焊接技术,使焊接成功率由20%提升至90%。
创新、创造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走进丁照民的工作室,虽然有些简陋,但这里却诞生了很多创新产品。“也许是太热爱这份工作,所以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我爱琢磨,能在生产中解决各种难题很有成就感。”丁照民笑着说。
装配工人作业时,需要一次次弯腰取件。为此,他研发出一款装配工位升降机,降低了工人患腰肌劳损的几率,填补了行业空白。
鉴于焊接车间常年铁屑飞溅,安全生产隐患大,丁照民放弃休息时间,彻夜构思方案,自主设计加工,为车间内400多台型号规格不一的设备“穿”上了防护罩。
“装备制造业要想发展,离不开技艺的传承。”怀揣这份社会责任感,丁照民不遗余力地带徒弟、传绝技,既将看家本领和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又注重培养青工们的精细作风。丁照民的徒弟李斌说:“师傅平易近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我一直把他当成榜样。”
2014年,“丁照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户辽源市技师学院。这是省内首个在技师学院建立的工作室。作为“掌门人”,丁照民率领当地各行业首席技师组成团队,一方面广传技艺,一方面集各家所长,共同破解企业在机械技术上的各种“疑难杂症”,被盛赞为“白求恩式技术医疗队”。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