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监测结果发布: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

近日,中科院地球大数据专项发布“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情况。遥感监测显示,到2018年,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生态恢复、灾区城镇重建等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图侵删)
为系统监测10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启动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科研人员基于10年间海量卫星数据,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通过空间遥感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全面评估了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堰塞湖方面,科研团队连续监测了汶川震区36个主要堰塞湖情况,截至2013年,经过5年工程排险、自然溃决及溢流冲刷,当中30个堰塞湖已完全疏通,6个未完全疏通;科研人员此次利用高分卫星及航空遥感影像,再次对未疏通堰塞湖现状进行遥感监测,结果显示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稳定,下游河道已经疏浚,成为风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并基本解决了地震堰塞湖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
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有潜在风险
遥感监测显示,十年间,震区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植被修复整体情况良好,但新发滑坡灾害等同时存在,且前期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居民地和重大工程区域还存在潜在风险,需持续进行灾害风险判别和监测。生态恢复监测评估结果表明,与地震初期相比,2018年该监测区域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增加,61%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明显,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逐步改善。
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温州乐清响岩门里花海绽放,与你有约
李克强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出席第七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河南获嘉县用好红色资源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书写“红色村庄振兴篇”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后援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