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库车市各级驻村工作队纷纷为驻地土特产代言,做起了销售代表,解决了村民的销售难题,赢得了群众赞誉。
我给蔬菜当销售
4月7日,走进库车市乌尊镇塔格其村村民王云川的西红柿大棚,一串串成熟的西红柿垂挂在茎蔓上,好似一颗颗“红宝石”晶莹剔透。
塔格其村位于城乡接合部,水土肥沃,库车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驻村工作队利用交通及地理位置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模式,邀请农业专家深入大棚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鼓励村民种植西红柿、白菜、西兰花、菠菜等周期短、市场前景好的蔬菜,发展“春提早”“秋延后”大众蔬菜产业。
目前,19座大棚蔬菜陆续成熟上市。面对村民的销售难题,工作队挺身而出,纷纷成了销售专家。
“我们的西红柿用的全是农家肥,蔬菜大棚就是村民的‘绿色银行’。眼下,正是采摘旺季,欢迎天山南北的朋友前来采购。”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红英说。
近一段时间,工作队与社区、学校、工地、企业、机关食堂联系,引来了不少采购的车辆,蔬菜基地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现在,基本上我们是产多少都能销出去,村民们不愁了。”王红英开心地说。
我来直播摇蜂蜜
近日,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库木艾日克村1700亩杏花竞相开放,在村民祖热古丽艾依提的杏园里,18个蜂箱百万只蜜蜂“嗡嗡嗡”忙着采蜜。
4月6日,库车市人民医院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田志荣,来到杏园里,将手机支上直播架,穿上防护衣,开始摇蜜、过滤、装罐、包装……
“这是我们村民养的蜂,现在正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大家看看,蜜蜂进进出出,采回的蜜都是纯净的。”田志荣对着手机说。
在库木艾日克村,工作队依托地理位置及林果业发展优势,鼓励村民养蜂。田志荣说:“要想让村民对养蜂感兴趣,我们不能光说不练,成为‘嘴皮子专家’,一定要成为行家里手,带动村民发展养蜂。”
工作队说到做到,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成为换蜂箱、引蜂种、除虫害、防飞逃的高手。村民们看到他们这样卖力,技术讲解的非常到位,都对养蜂产生了兴趣。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村民张文的蜂箱已发展到520箱,分别放置在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各村的果林中,成为林果授粉的“好帮手”。
“目前,正值杏花盛花期,接下来桃花、苹果花、梨花、沙枣花……还有各类野花,花期可持续到9月,我们的蜂蜜纯天然,口感细腻,欢迎各界朋友选购。”田志荣说。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直播,工作队已经卖出蜂蜜320瓶,还签订了600公斤的蜂蜜销售合同。
我给黑木耳当耳朵
走进到库车市依西哈拉镇伊迪克村黑木耳采摘基地,只见一个个大棚伫立田间,村民们正摆放菌棒、修整喷水头,一根根白色的菌棒像“士兵”一样整齐划一地摆放在地里,场面十分壮观。
“这个喷头一定要定期更换,保障喷淋的全覆盖,今年我们要在黑木耳管理上多下功夫,提高产量;以销售新鲜黑木耳为主,提高收入和效益。”地委网信办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卢国平跟正在棚里对忙碌的村民说到。
依迪克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1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78户,2017年6月全村整体从阿格乡搬迁至距伊西哈拉镇1公里的夏马勒巴格村一组121号,人均耕地少,缺少技术,种植经验不足,对卢国平来说如期脱贫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让贫困户多转变思想,依靠双手致富,2019年,工作队和村“两委”决定借助于浙江省科技援疆项目——“边疆干旱地区果园套种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这股“东风”,让村民们种植黑木耳。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工作队利用争取的国家扶贫资金85.5万元,优选了村里20余亩适宜食用菌培育成长的荒地,采取“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新建有机黑木耳大棚25座,铺设菌床50张,修建蓄水池、排水池等棚内设施;工作队联系对接菌棒生产基地,为50户贫困户统一引进黑木耳菌棒10万棒,户均实现年增收1万余元。
今年,村民们抢着种植黑木耳,新一茬的黑木耳已经长到手掌大,销售难题也摆到了面前,卢国平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工作队员成了依迪克村黑木耳“代言人”,他们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抖音短视频全部成了销售黑木耳“专号”;卢国平又带领村干部、贫困户和村民成立村级销售小分队找对接收购商,正是这样“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将丰收的黑木耳全部推向市场成功出售,
四月以来,工作队为每个脱贫户成功销售木耳3000余元,为巩固提升奠定了基调。
“今年,我们通过市场调研,综合各种信息,已经为村民争取了1500公斤的干木耳销售合同,解除了大家的后顾之忧。”(龚喜杰、吐尔松)
(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拜登政府可能于11月下旬宣布美政府官员将不出席北京冬奥会,外交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