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xiaofeng
南昌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南昌市2017年启动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以来,紧紧扣住创建这一抓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压实各方责任,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逐年提升。11月24日,记者从南昌市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

南昌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图侵删)

健机制

南昌市委、市政府出台《南昌市关于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南昌市强化县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属地责任管理办法》、《南昌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健全了一岗双责、考核评价、督查督导和责任追究机制;将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比提高至3%以上,并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社会综合治理考核,与廉政建设、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一起作为“一票否决”事项。完善协调机构。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小组组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4名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创建任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及时调整市食品安全委成员及成员单位职责,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29个市直单位主要领导或负责人任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食品安全工作。

开展食品安全办能力规范提升建设,出台《南昌市县乡食品安全办能力提升建设验收方案》,年内要完成市、县、乡三级食品安全办60%达标的目标。

大投入

创建以来,食品安全保障经费投入大幅提升。初步统计,市县两级2016、2017年、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经费分别为4283.7万元、6426.04万元、9400万元,2019年突破亿元大关,经费投入年增幅均在40%。投入3400余万元,改造搬迁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实验室,食品药品检测资质达1757个项目参数,涵盖32大类食品。2020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市县(区)两级,食品安全保障经费也没有压缩。仅抽检经费,市本级投入抽检经费3200万元,县区按年1.5份/千人抽检任务落实,年度食品抽检量将达到5份/千人。

谋战略

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37家,覆盖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四大二级行业。构建形成了以煌上煌、人之初为龙头的南昌小蓝食品产业基地,以汪氏蜂蜜、绿源油脂为龙头的新建长堎工业园食品产业基地,以娃哈哈、台湾统一为龙头的青山湖区食品饮料产业基地。煌上煌、林恩茶叶被评为江西省“三品”战略示范企业。有8家龙头企业进入江西农产品“50强企业品牌”名单,其中,煌上煌、阳光乳业、绿滋肴位列榜单前三。

把源头

2018年以来,每年在赣昌水产品批发市场投入近500万元快检经费,保障水产品和食用农产品安全。2019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票决将“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列为2019年度全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政府投资2600万元,在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今年6月正式上线运行。通过两个维度和两个端口实现对食用农产品追根溯源。注册商户3024户、入场采购者6751个,日均审核来货报备信息510余批次、日均交易近5000单,入场报备率在90%以上。日检测量1500批次,至10月底,发现不合格农产品290批次,收缴销毁211户次16.37吨不合格产品。

用智慧

运用大数据强化市场监管,以监管对象为主线,以云计算平台、基础数据库、移动终端APP系统等为技术支撑,搭建了市、县区、基层分局三级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全部入网。探索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推动实现数据融合,构建大数据库,实现智慧监管。13家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和159所市属学校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逐步改变传统监管“人盯人”的低效率模式,实现日常监管由“人盯”向“数管”转变。市市场监管局与美团大众点评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大数据交互机制,通过大众点评数据,畅通数据共享渠道,为网络订餐日常监管提供指向。

强治理

结合城市建管十大提升行动,集中开展农贸市场百日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六项整治”(即:整治证照管理、整治市场内及其周边秩序、整治市场内环境卫生、整治市场内及周边的食品安全、整治各类违法行为、整治市场设施),实现“五个标准统一”(即:摊位管理标准统一、卫生标准统一、市场开办者内部管理标准统一、车辆管理标准统一、市场监管标准统一),市场实现提档升级,环境焕然一新。出台《南昌市城区星级农贸市场创建工作考评办法》,打造星级规范化农贸市场,34家农贸市场被评为“2020年南昌市城区创建星级农贸市场候选市场”,市民“菜篮子”拎的放心更舒心。

开新径

“白条禽”上市破冰成功。在全省率先开展“白条禽”上市行动,形成活禽集中检疫、定点宰杀、冷链配送、冰鲜带标入市的禽类肉产品供应模式,城区99家农贸市场已实现白条禽入市全覆盖。入市白条禽随带二维码溯源脚环,消费者通过扫码实时了解产品屠宰时间、来源、检疫票号等相关信息,确保放心消费。彻底改变了以往活禽交易区空气混浊、味道刺鼻、污水横流的乱象,病菌滋生、传播的安全隐患明显减少,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

抓引领

创建期间,通过试点先行,大抓示范点建设,实现了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目标。新建区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后,南昌县和进贤县两地分别被评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实现了行政区域内80%的“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或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目标。军山湖因大闸蟹成为全省首个水产类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山清真牛羊肉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市有效期内“两品一标”获证单位共计65家、产品256个,其中绿色食品22家单位54个产品、有机农产品40家单位144个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持续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创建等系列活动。全市“明厨亮灶”完成1253家,市级示范单位180家,省级示范54家。市属公立中小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率达100%。172个单位食堂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创建省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3家、市级“放心肉菜示范超市”22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示范单位154家,其中,34家已申报省级示范单位。食品安全创建宣传示范公园34个;省级食品安全教育示范基地2个;食品安全示范街26条;食品安全示范社区24个。市级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区4个。

南昌县按照“指导一批、规范一批、改造一批、登记一批”的原则,严格执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有步骤、有计划、高质高效推进食品加工小作坊质量提升整治工作。

一是帮扶指导,规范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对于生产条件、卫生管理状况、设施设备、生产工艺等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指导小作坊规范化生产或限期停产整改,进行升级改造。我局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场所布局、生产设施及工具要求、生产管理制度等方面指导帮扶小作坊改进提升,对生产加工条件恶劣,或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黑窝点”,坚决予以取缔。执行提升计划以来,已经累计对全县232家食品生产小作坊中的186家进行了帮扶。截止目前,共对食品加工小作坊改造提升44家,其中豆制品作坊5家,蛋制品作坊2家,酒类小作坊4家,米粉作坊3家,肉制品作坊3家,其它作坊27家。

二是督促自查,规范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标签标识的标注使用。要求食品加工小作坊开展自查,重点治理标识不规范、篡改食品生产日期、伪造产地、违法涂改标签、宣称功效、标识内容不真实、伪造冒用他人品牌、伪造冒用食品小作坊登记证、私自分装、更换包装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已经纠正5家食品小作坊标签标识问题,立案查处1家。

三是示范引领,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3家生产加工条件较好、质量安全管控到位的小作坊作为创建示范点。通过观摩学习小作坊示范点,寻找有待整改和不足之处,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规范建设,全面提升全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整体形象。截止目前已打造完省级示范点3家,市级示范点41家,圆满完成了省市级下达的创建任务。

新建区十分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治理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主要从五个方面采取举措: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这些年,新建区持续开展“五十百千万”食品安全宣传下基层进乡村活动。(即每月开展五场大型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每月下乡镇、村巡回宣传不少于10次;每年食品宣传进一百个行政村(社区);每年食品安全宣传进一千家企业(学校、市场);每年食品安全宣传进一万户家庭)。有针对性地利用流动广播宣传车深入乡村进行巡回宣传,告知群众要防什么、控什么、普及常识、预警危害、交流风险,不断强化群众的食品安全主体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共同捍卫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完善监管体系。完善乡、村、组三级监管网络,实行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在全区20个乡镇(含工业园区、管理处)聘请的48名食品安全协管员、340名村级信息员,10名食品安全监督员,全面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确保食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并定期组织协管员、信息员培训,持续提升监管队伍能力素质。

三是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出台政府奖补政策,投入专项资金,对辖区小餐饮、小作坊、小食杂店进行提质升级,整治卫生乱象,提升规范化水平,打造食品安全示范街3条。其中,乐化镇坎樵路一条农村食品安全示范街,坚持“一店一方案”标准,全面落实量化分级和“脸谱公示”,推行“二维码信用名片”监管系统,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农村安全饮食新风尚,有效提升农村小餐饮小食杂店整体面貌,助力食品安全示范城创建。

四是加强监督抽检。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定抽检计划,扩大抽检范围,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等重点种类,大型批发市场和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抽检力度,严格按照食品类别、区域全面覆盖和检测样本量达到2份/千人创建要求,超额完成市下达1.5份/千人。2020年,完成区本级抽检食品1400批次(食用农产品720批次),其中不合格31批次,合格率达97.8%,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抽检结果及处罚公示率100%。

五是严查重处违法行为。落实严厉处罚要求,始终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聚焦辖区内群众食品安全问题,紧扣整治食品生产违法、保健食品虚假宣传、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领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的食品小作坊、校园及周边“五毛食品”“、“三无”食品等一系列专项整,排查食品安全风险,整治行业乱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立案查处食品案件137起。

青云谱辖区有南昌肉联厂、南深农冷链、新地冷链三大冷库,总储量达到11万吨。在保障冷链食品安全方面,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冷链食品安全,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开展现场调研督导。

一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一是督促食品加工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进货查验、索证索票、食品安全自查、追溯管理等方面管理,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二是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指导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进口冷链食品时,查验并索取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证明等,凡是不能提供合格证明的,一律不准入库并上市销售。

三是强化巡查,突出整治。突出重点场所监管。强化对南昌肉联厂、南深农冷链、新地冷链三大冷链食品批发市场日常巡查,严格市场主体准入资格,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强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链条的监管。严格督促企业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做好进销台账。对进口冷冻食品按规定索要并查验检验检疫、核酸检测和消毒证明等有关证明文,并按照规定对经营环境、人员、产品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要求对进口冷冻食品实行分区、分类存放,防止交叉污染。要求进行全面清洗消毒,并做好记录。强化部门联动,狠抓专项整治。结合农贸市场百日攻坚行动,组织开展进口冷冻食品监督检查,会同区卫生健康委成立专办工作组,督促指导生产经营者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消杀等防控工作,加强常态化疫情监测和风险预警。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检查冷库198个,从业人员核酸检测602人次,进口冷冻食品核酸检测1097份,环境核酸检测3109份,经检测全部为阴性。近两年,共立案查处不合格冷冻食品4起,移送法院强制执行1起。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新疆·和静:全力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现实版扫地僧!美院保洁员用高压水枪写行书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美将举办洛杉矶奥运会,中方是否对美方进行外交抵制?外交部回应

央行金融信息中心技术总体部原主任詹浩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卫星视角|看!这个“超越”背后的绿色动能!

国网许昌供电公司:81个抢修站点全力保障群众夏季用电

两岸青年同心同行 融合发展共谋复兴——第十届海峡青年节峰会在福州隆重举行

孟晚舟引渡案17日法庭听证结束

韩国媒体说驻韩美军一架战机在黄海坠毁

新华全媒+丨这座博物馆里的中法情缘

新华网评:京津冀在新起点书写春天的故事

南昌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相关内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后援网络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